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“千村一味”的模式复制不可取,乡村旅游的开发怎能只靠“吃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青叶株
    2018-01-17 10:55:32    来源:半农学院 互联网农业   转载

    袁家村作为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“头牌”,甚至让不少游客跨省前来体验,火爆程度可见一斑。这让不少投资者看到民俗体验地(尤其是关中民俗)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,于是同类型的乡村休闲项目开始膨胀式发展,甚至有人总结出一套将古村镇商业化的“袁家村模式”进行套用、建设。

    这种遍地的复制粘贴,对消费者来讲,真的能有良好的体验吗?对投资商来讲,真的能有持续收益吗?对当地乡村来讲,真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吗?还是“吃力不讨好”?

    袁家村

    目前,陕西省已建成和在建同类型项目已达81家,茯茶镇、马嵬驿、重泉古城、周至水街、白鹿原民俗村等快速建成,这些项目无不打着文化的旗号,却以吃为主,锅盔、饸饹、老酸奶、臊子面,甚至烤肉串、米线,游客去不同地方,吃到的是同一种小吃。

    游客戏言:如今这种历史文化乡村游,只用去一个地方就可以“吃”遍全省,只用去一个地方就能约等于逛了百分之八十的村。

    开发商追逐高额回报,“文化村镇”所在地的地方特色、历史文化、传承和体验却几乎看不到。没有了特色、没有了故事的文化村镇旅游开发让游客感到乏味,饱受批评——

    复制“袁家村”模式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唯一出路? 

    袁家村

    陕西政府曾在2016年组织人员深入多个城市,围绕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。在调研中,省政协委员黄立新发现,古村落目前现状是:一方面兴致勃勃热衷于“造街”行动,一方面眼看着历史遗存破败消亡而“不作为”。

    黄立新说:“这次调研我们看了不少‘一条街’。因为不是节假日,冷冷清清,门可罗雀,和店铺人交谈得知,只有双休日人多一些,平时没人。”在他看来,当前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中,千街一面的同质化发展还在蔓延,数量严重饱和,“本来应该是传统村容村貌展示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、村民和谐生活的传统村落,现在单单只剩下小吃街。”

    茯茶镇

    就这种不健康的发展现状,黄立新建议叫停“造街热”。“对有价值、有文化、有市场,能传承、能复制、能复建的传统村落定出时间表、制定规划图,一年只做十个村,把意愿、蓝图变成保护行动。”而不是现在这种看似开发、实则不可逆的商业破坏。

    ● 千村“一味”:让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庸俗化

    在袁家村,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本地的各色小吃,这些都带有深深的关中特色。正是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痕迹的展示和体验方式,让这个上世纪70年代就闻名全国的农村典型迅速火爆起来,由此也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。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,让原本以展示关中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袁家村都多少显示出“利”字当头的铜臭气息,小吃街的投资建设,仿佛成了旅游产业的“新大陆”。这也成为“袁家村模式”的重点,众多模仿者将体验的重心转向可以快速盈利的“吃”。

    袁家村美食

    以马嵬驿民俗村为例,作为“马嵬之变”发生地,贵妃墓就在现今马嵬镇的西面。拥有如此浓厚的文化背景,马嵬驿民俗村在开发过程中却没有利用起来,反而走上了“复制粘贴”之路:以吃为主,以关中特点面食为主,突出农家小院特色、古色古香。同周边其他民俗村无异,甚至达到了千村“一面”、千村“一味”的“境界”。

    马嵬驿民俗村

    马嵬驿民俗村

    在历史文化村镇开发过程中,同质化最明显的莫过于遍地可见的十大小吃:锅盔辣子、粉汤羊血、臊子面、水盆牛肉、凉皮、驴蹄子面、肉夹馍、老酸奶、花糖、biangbiang面。可见,在历史文化村镇开发中,“吃”显然成为了一个重点,普遍的村镇都没有了自己的个性。

    陕西小吃

    可是依靠这样“复制粘贴”的做法,历史文化村镇是不能够持续发展的。试想,当所有的地方都相同的时候,人们只需要去一个地方游玩就可以了。在同质化的背后,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。一味地追求利润,不考虑自身的文化因素,没有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,势必会造成历史文化村落的文化韵味下降。所以当追求利润成为目标的时候,文化因素也就淡化了。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就愈发得不到满足。

    因此,历史文化村镇的开发不能只靠“吃”!

    ● 文化村镇的旅游开发,文化才是关键

    位于渭南市的尧头村,曾经是关中东部最大的民用陶瓷烧造和交易地。2013年,尧头窑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,2014年尧头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。

    尧头村的建设去掉了过分的商业化,异常质朴却颇有亮点: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,将尧头窑陶瓷传统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古村保护之中,同时结合周边环境,打造摄影、写生基地,发展文化休闲旅游,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。

    澄城县尧头村

    面对不少县、镇投资建设某某一条街,乡村旅游陷入同质化、低水平重复等怪圈,当地的建设者却在坚持“别让承载乡愁的古村落成为‘摇钱树’‘提款机’”——这不是一概反对一条街建设,也不是反对乡村旅游建景造景,而是反对大拆大建古村落,搞假民俗、假文化,把本该保护的古村落冷落一旁。

    乡村旅游和保护古村落是相生相克的关系。一方面,将城市文化带到了农村,但与此同时,较完整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。保护首先是开发,修了路之后,人进来了,但是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筑,就像城堡。我们想看的是什么?山、水和蓝天。现在乡村旅游中单纯的复制开发模式,短期内看似有效果,时间长了之后只能是自身特色的丧失。特色是村镇的灵魂,若是没了灵魂,乡愁何在,家又何在?美丽乡村的建设何谈意义?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